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
奔跑者的一年:时势壮阔、全速向前
伴随北京中关村学院的创立,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24年10月28日应运而生。研究院以“共性技术平台”与“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”为定位,与学院一体两面、融合发展,是构建“产学研创投”一体化生态时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——奠基至今,已近一年。身为这所新型研发机构的创建者,我和同事们每天都在全力奔跑,几乎忽略了时光流转。这一年的实践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破局之道:在顶尖AI人才招募方面逐步建立起有效机制,在创新项目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。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,但我们已经找到了可持续推进的发力方向。
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,其“新”体现在三个层面。
其一,创新的运营模式。
不同于谷歌DeepMind、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等企业设立的“创新引擎”,也不同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、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、牛津马丁学院等高校附属的“前沿探针”,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于激发“产学研创投”一体化 生态合力,打造共性技术的共建、共创、共享平台。
为此,研究院采用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模式,集结了来自不同高校和企业实验室的科学家,聚焦技术攻关、产业落地与资本赋能的全链条贯通。短期内依托政府支持,联动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需求;中长期则通过技术转化、孵化加速与创投资本反哺,构建可持续的自我造血式创新接力。
其二,与北京中关村学院互益的循环机制。
研究院与北京中关村学院互为支撑,来自全国各地顶尖高校的博士 生凝聚成一股朝气蓬勃的年轻力量,助力研究院始终立于创新前沿与脑力高地。我们建立了独特的双向内循环机制:研究院的学者可以加入学院导师团,在破解学术难题之余指导学生、发现“未来之星”;学生则有机会深入参与研究院的科研项目,成为有组织、具规模的大科研梯队中的重要一员。
其三,“以事聚人”的组织形式。
当前,全世界正处于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“大争之世”, 其波澜壮阔,不亚于历次工业革命肇兴之时。某种程度上, 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大国博弈背景下、由日渐迫切 的国际竞争需求催生的科研新物种——旨在开辟从通用 人工智能向超级产业智能跃迁的通路,研究院以项目制 为主,以携手高校及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为辅,强调 以事聚人、目标一致、灵活组队。
不仅如此,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团队构成多为学术界科研 人员(约占80%以上)不同,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正 在瞄准工业界人才、打造具有深入产业洞察力与工程实 践能力的专业团队。
很快,研究院将迎来一周岁生日。对我和全体建设者而言,能再次跨越起跑线,为同一个崇高使命奉献心力、全速奔行——这份不舍昼夜的努力,本身便是一种庆祝、一种奖励。一年的砥砺耕耘,让我们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。展望未来,研究院将对标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的目标与管理要求,不断加强核心技术攻关、领军人才培养与创新企业孵化,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事业的颠覆性创新与引领性突破。


